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抱团养老社区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抱团养老社区的意义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其实是来自于国外的养老模式,目前国内探索的“抱团养老”一般有三种,分别是由几个要好的邻居、同学住在一起、互帮互助,平时经常走动的居家“抱团养老”;还有一种是结伴“候鸟式养老”,这在东北地区比较常见;另外一种是由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组织一个新家庭“抱团养老”。其中最后一种是不少老年人向往的模式。如果想选择抱团养老,建议选择正规的机构,可以考虑一下万户候旅游。
抱团养老的形成因素?
几位老人生活在一起,买菜、养鸡、跳舞、出游……这不是老年团体的偶尔活动,而是“抱团养老”的日常景象。
咱们老人为啥愿意抱成团?倒不见得都是无依无靠、被动应对,也可能出于主动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它有乐。咱们退休老人年纪相仿,容易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话题、相近的爱好,更适合充当彼此的玩伴
它有底。在自己家,儿女再多,也难免要忙工作、搞社交、带孩子,没法儿总围着长辈转,“常回家看看”不容易做到。而以老伴老,则时间充裕、节奏合拍,身边总能有人守着,发生意外不至于孤立无援。
它有情。老老相依,说到底,还是为了通过这些交往来交友、交心,重新搭建社交联系,从而寻找一份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
说到底,除了物质上的准备,养老,还应在精神上避免没着没落。
目前参加抱团养老的老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基本是健康老人,年龄大多在刚退休到75岁左右,正是70后八零后独生子女的父母。
儿女忙于工作,自己有一定条件,不需要为儿女带孩子,追求好的生活品质,害怕孤独。这是抱团养老产生的条件。
重庆抱团养老第一社区大获成功,你会来吗?
了解了一下,重庆抱团养老第一社区叫中铁健康城,它的养老模式和理念都很好,但不适合普通老年人和外地老年人。
第一,太贵,住房是一种五合院的形式,等于五套房,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也有共同的院落。你在那里住首先必须花160W+买一套房子,160多万一般的老人是拿不出的,估计平时的生活费用也不会低。
第二,外地人不方便,外地人长期在外还是不适宜,毕竟他们家里还有亲人,不是纯粹的孤寡老人,还要经常回家乡去看看。
所以对于外地人来说,只适合租房子住,住一段时间不想住了又换一个地方。
这本身就是一种旅居的方式,如果各地,特别是气候宜人,适合养老居住的地方,都建设一些养老社区,供老年朋友们租住,大家三五成群,一年住上几个月,那岂不乐哉?
不要想着老年人会在一起长久地呆下去,这是不可能的,除了家里有事外,身体不好的会提前离开,只要大家在一起开心就好。
未来的生活,我们老了之后,一起抱团回乡下养老,可行度高吗?
未来的生活,如果准备老了回农村养老,提前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便可怡养天年,快乐无忧!
第一点:在进入预备老人梯队的年龄时(比如现在的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在单位或者是朋友聚餐、出游的时候,有选择的注意观察一些同龄人的兴趣、爱好等。“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选择三五七八对志同道合的同龄人,相约到农村养老!
第二点:待到退休时,选择一处离城区半小时左右车程的农村(医疗、购物方便),三五对熟人(同事或朋友),精选一处独立院落,共同生活,轮流做饭,共做家务。当然前提是经济条件相仿,生活习惯相近,开朗、包容的同龄人。闲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一起去钓一钓鱼,一起去跑跑步。或者去农家***摘四季时令蔬果,或者一起去游山玩水。岂不美哉?!
如果能有两三畦菜地,种点四季时令蔬菜,不图吃菜,春天里看着肥美的、嫩绿的韭菜,生机盎然,不仅让人感受到强劲的生命力;夏天里茄子丶黄瓜,水灵灵的惹人爱;秋天里瓜果飘香;冬天雪地里的萝卜***,也是那么的可爱!
***如你喜欢动物,养只小猫小狗也没有问题,你殷勤它,它依念着你,它活泼可爱的样儿,一定会给我们的老年生活平添许多的乐趣!
第三点:以上都是初老阶段(55岁一一一65岁),“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左右,我们真的老了,行动迟缓,做事吃力了。这时候,三五个朋友一合计,做饭,做家务可以请一个保姆代劳,我们只管吃饭,看看景致,溜狗逗猫。怡养天年,享受生活!
对了,离家半小时左右的车程,孩子们,孙子们星期六星期天也可以到农村来***摘、游玩,探望我们。距离产生美,老了也不给孩子们增添负担,自己也过的开心、安祥!
城区考虑养老的你,是不是动心了呢?我就是那个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提供农庄养老的人,联系我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抱团养老社区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抱团养老社区的意义是什么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63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