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会盟广场老年操娱乐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会盟广场老年操***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曹刿论战》的曹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懂不懂兵法?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曹刿论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案例,我来跟大家说一下曹刿论战的经过吧。
当时的齐国军队准备攻打鲁国,曹刿为了鼓励鲁国国君鲁庄公与他一同前往长勺,当时两军正准备交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果然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军事家。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人,直接参与指挥了鲁国和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齐国之间的长勺大战,帮助鲁国大败齐国。所以说曹刿不仅懂兵法,甚至可以说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齐鲁同为山东大国,但一直都是齐强鲁弱。特别是齐国到了齐桓公时期,得到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先后灭亡了谭、遂、鄣等小国,打败宋国和楚国,“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强盛不可一世!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听管仲劝阻,派遣鲍叔牙、公子雍等人率领大军伐鲁。因为鲁国之前和齐国的几次战争都失败了,而且这次齐国出动兵力30万人,鲁国只有3万。鲁庄公很是害怕,不知所措。
曹刿求见鲁庄公,先是向庄公提出取信于民的建议,然后和鲁庄公同乘一辆马车出战齐国。曹刿先是让鲁国避开齐军锋芒,坚壁清野,以逸待劳。齐国认为鲁国胆怯就一次次发起冲锋,等到齐军疲惫不堪了,曹刿率领士气高涨的鲁军突然发起进攻,齐国大败!
长勺大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是齐国争霸史中一次少有的挫败,改变了齐鲁格局,保全了鲁国领土完整和安全。曹刿也因为这场战争名垂青史,扬名诸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曹刿就是曹沫,也就是一个将军。
曹沫也是皇亲国戚,是周天子的远房亲戚,所以还有些地位。
他身高力壮,胆量很大,颇有名气。当时鲁庄公喜爱力士,曹沫便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
虽然曹沫曾经有过一鼓作气,打赢了齐国。但齐国是个大国,实力强大,不是鲁国可以对付的。
所以,随后齐国反攻,曹沫带领部队交战,连续三战都失败了。
鲁庄公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被迫向齐桓公求和,愿意割让鲁国的领土。
当时曹沫作为鲁庄公的副将一同前往,在宴会上突然手持割肉(当时吃肉都是整块,需要自己用匕首切开)的匕首,挟持了齐桓公。
由于匕首顶在齐桓公的身上,他的卫兵们不敢随便上前。
齐桓公还比较沉着,询问曹沫到底要怎么样?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山东莱芜县西北。曹刿的基本情况,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就从曹刿论战这件事情上。曹刿的表现来分析一下。
曹刿是一位爱国的鲁国隐士。学识渊博,自视甚高。当鲁国面临被齐国进攻。国家危亡之时。他挺身而出。要为保家卫国出力。乡人劝他说。肉食者谋之。意思是说让当官的去管。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见他对当时的统治者是看不起的。估计他们要打败仗。所以他才挺身而出。
在长勺之战中。齐军三次击鼓进攻。他都阻止鲁庄公进攻。齐军三鼓后他才让鲁军进攻。取得了胜利。齐军败逃,庄公要进击。他又阻止。待下车仔细观察后。才让进攻取得最后胜利。
可见他是懂兵法的。首先他刚开始问庄公,对战争有何准备?庄公说了两样都不行。当说到秉公办案时。他说这是得了民心很好。论战中有名的。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讲的是士气。追击时侦查敌情。做到知己知彼。防止中了敌军埋伏。这么多军事知识。可见曹刿是研究过兵法的。
很显然,曹刿就是一介平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曹刿准备晋见鲁庄公时,其“乡人”曾劝他不要多管闲事,国家大事有“肉食者"谋之,你(曹刿)又何必瞎操心昵。注意:“乡人”就是平头百姓,并非处于庙堂之中的卿士大夫,曹刿和乡人们处在一起,又不是“肉食者“(吃官家俸禄的人),难道不是乡人吗?但是平心而论,曹刿确实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阅读战场形势和弯化的能力以及把握战机的指挥作战能力堪称一流。先是以静制动,养精蓄锐,敌动而我不动,待敌方“三鼓"后,军士逐渐疲倦,军心已懈怠时,突然击鼓,以蓄锐待发之师,猛扑疲惫懈怠之敌,一鼓而败齐师。及齐师败退,并不急于追逐,而是仔细观察了齐师溃败时情形,发现其“旗糜辙乱",确实是溃不成军,狼狈而逃,并非佯败诱敌,于是乃挥师大举追击,终于获得了这场战斗的全面胜利。此后,这场以少胜寡,以弱胜强的战列,就一直为后世军事家所津津乐道。
西域归义军的历史是怎样的?
归义军***是一个是从我国唐朝末年到北宋初年,持续大约二百年,主要以敦煌一带为中心的地方***。
归义军的起源
说起归义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所建立的安西都护府。
在安史之乱中,大量的安西都护府守军被调回关内平叛,导致西域地域军力空虚。一向与唐朝面和心不和的吐蕃趁机越过天山,进兵安西地带,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前后,北庭都护府被攻陷,从此唐王朝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安西地带的一切消息。
一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一支由僧人悟真为首领的信使抵达了长安,这才在音讯隔绝六十余年后,让唐中央***知道,在沙洲和瓜州,还有一只唐朝军队,在坚守着国家的领土。
张家的壮大
大约在公元842年前后,吐蕃王朝陷入内乱,逐步的放松了对河陇地区的控制。公元848年前后,在名将张议潮的带领下,沙洲和瓜州的军民发动起义,驱赶走吐蕃在当地的守将。并派遣信使前往长安,以求尽快上表唐中央***,报告河陇地区的收复。此时,唐朝刚刚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中走出来,在发现吐蕃内乱后,也着手准备收复河陇地区。这样一来,双方一拍即合,张议潮上表奉献瓜、沙等十一州地图及户籍,从而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回归唐王朝的怀抱。同时,唐中央***册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及十一州观察使。自此,归义军***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号。并在之后数年,陆续打通了西域与唐中央***的联系通道。
短暂的衰弱
公元867年,张议潮被调回长安休养,在走之前任命他的侄子张淮深主持归义军的军政事务。这给之后的***埋下了隐患。当时吐蕃已经逐渐衰弱,但是回鹘民族又重新发展,并长期骚扰归义军***的边境。张淮深上任初期,还能稳定住归义军内部的安定,多次打退回鹘的进犯。好景不长,在公元890年,张淮深被堂弟张淮鼎所杀,之后索勋又篡权数年,直到公元896年才由张议潮的孙子张承奉夺回了归义军的控制权。持续数年的***,给了归义军周围活动的少数民族可乘之机,甘州被回鹘夺取,肃州当地首领也不听归义军号令,凉州因为地势原因被甘、肃二州与敦煌隔开,事实上也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这样下来,等到了公元910年张承奉宣布建立“西汉金山国”的时候,实际上他能控制的区域,只有沙洲和瓜州两地。不甘于坐守瓜沙二州的张承奉,试图用武力重建祖父当年的兴盛,但是他这样的倒行逆施,反而使得瓜沙二州地区因为多年的战乱经济崩溃。在没有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张承奉被甘州回鹘所击败,被迫认父,使得归义军***沦为了甘州回鹘的附庸。
曹家的复兴
公元914年,沙洲民众拥立本地大族曹家的曹议金为首领,取代了张承奉,重新恢复了归义军的称号,在这之后,曹家一共经历了七代节度使,他们吸取了前任张氏家族失败的教训,不再和之前那样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中树立敌人。对外,通过联姻等方式,努力的改善与甘州回鹘、西洲回鹘以及于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发展贸易往来,并努力的与中原王朝联络,奉中原为正朔,获取中原王朝的封号,借由中原王朝以及原唐王朝所建立的盛威,寻求西北各民族对自身的承认。对内,持续吸收本土部族的精锐加入归义军的核心,通过这些精英在他们部族和家族的影响力,很好的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基础。这一系列的措施成功的让曹氏归义军得到了从中原王朝到周围少数民族乃至基层军民的认可。同时接近九十年的稳定发展,也很好的为中原与西域的沟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彻底的消亡
公元1002年前后,瓜州内乱,曹氏家族首领曹延禄被迫***。自此,曹氏家族重新走上了张氏家族的道路,一方面内部争斗大大的消耗了自身的战斗力,一方面也因为各种篡权失去了中原王朝与当地军民的支持,渐渐的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这一时期,在归义军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对他虎视眈眈的强大敌人—西夏。刚刚建国的西夏,正急于扩张,此时相对混乱的瓜沙二州,自然很快被西夏首领李元昊所关注。公元1035年,党项军队攻陷瓜沙二州,曹氏向高昌回鹘求援未果,在坚持了半年多之后,在公元1036年投降于西夏,持续两百余年的敦煌归义军***就此终结。
归义军的故事得从安史之乱讲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安西驻军东调内地平叛,早已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并没直接进攻唐朝在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而是出兵侵占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这一地区的失守意味着***的西域军团被切断了同中原内地的联系,从而成为一支彻彻底底的孤军。然而令吐蕃出乎意料的是已成为孤军的西域留守军团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事实上西域守军的顽强不仅出乎吐蕃人的意料,连李唐朝廷也对此始料不及:公元780年已是安史之乱后第25个年头,此时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天子已由玄宗换成肃宗再换成代宗继而又换成德宗,在经历频繁的变迁后人们似乎早已忘却***在遥远的西域还有一直孤军一直在坚守,然而就是在这年北庭都护府守将李元忠、安西都护府守将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至此朝廷才知道这支已失去所有补给援助的孤军,这支被认为早已葬身沙漠的孤军竟已独自坚守了25年。唐德宗对西域军团的忠贞进行了嘉奖。西域军团的***并未就此终结,事实上在此之后他们又独自坚守10年,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而唐朝在西域所设的另一都护府安西也从史籍上消失了。安西都护府最终沦陷的时间目前已无从考证,但一支孤军独自坚守35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一段***。
随着安西都护府的陷落,西域以及邻近的河西走廊陷入吐蕃之手,而这时的***王朝受困于内部的藩镇割据问题始终无力收复失地。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当地人民甘于接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个婴儿,他叫张议潮。张议潮的家乡乃是当年汉武帝亲设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汉唐时期这里见证了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的功业,见证过丝路商队的阵阵驼铃,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边塞诗人们的足迹。不过这一切张议潮都无法感知,因为自他记事起敦煌就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此时的吐蕃还停留在奴隶制时代,完全没后世的契丹、女真那种入主中原因俗而治的理念,吐蕃人在河西地区不停抢掠老百姓的粮食,甚至公然掳掠人口变卖为奴,与此同时严禁当地***着唐装、说汉语。每当有唐朝使者路过河西总会被当地百姓质疑:***朝廷忘了在西边还有我们这群子民吗?而每一个路过此处的唐使都心情复杂:这里难道不是***的疆土吗?可为何如今却沦陷于吐蕃之手?这个问题成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复河西的***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张议潮。张议潮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更几乎变卖,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四十八岁的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这年吐蕃内乱,于是张议潮趁机率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功德圆满的张议潮在六十九岁那年来到长安,就任左神武统军,他七十四岁病故时***举国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嚎哭!
张议潮死了,但他创建的归义军并没随之消亡:他的侄子、儿子、女婿、孙子先后接任归义军节度使。咸通十一年(870年)九月回鹘入侵,於西桐海(今敦煌西南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的苏干湖)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所败,咸通十六年(875年)正月张淮深再度击败入侵的回鹘人。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咸平五年(1002)归义军再度与甘州回鹘发生战争,归义军内部发生兵变,曹宗寿掌握了归义军***。宋朝开国后以羁縻之策对待归义军***——依然以曹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也和辽朝开始通使。景德三年(1006年)黑汗王朝灭于阗王国,寺院僧人闻讯十分恐惧,于是将文物藏在隐蔽的洞窟中,这就是日後的敦煌遗书。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曹宗寿卒,其子曹贤顺即位。天禧四年(1020)和天圣元年(1023)曹贤顺曾两次向宋廷进贡物品。景祐三年(1036年)归义军***为李元昊所灭,第八任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以千骑投降西夏,至此割据河西的归义军节度使***灭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会盟广场老年操***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会盟广场老年操***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4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