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年人家娱乐活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老年人家***活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湖南邵阳农村的老人去世要大摆宴席?
人死了,办丧事,应该是普世现象。而邵阳人死了,为什么会大办宴席,这可从传统习俗、时代变迁、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说明。人死了,大操大办丧事,在旧社会是富人家的事,有的要办7X7天,还要守坟三年。经济条件好点的,也会请和尚(或道士)忙个2一3天,超度亡灵,穷人家就只能入土为安了。我祖母死于3O年代,祖父死于***开始那一年,破四旧,也是草草安葬了。我母亲因癌症77年去世,***结束了,农村的迷信活动开始盛行,我们虽不信封建迷信,但还得入乡随俗,请来地仙、和尚,扎了3栋灵屋,连同祖父母一同超度了。不摆宴席是不行的,亲朋是来陪灵送最后一程的,乡邻是来做事的,吃饭是应该的吧。那时钱紧,花的也不多,旁人还说我们大方,生活不错。时间进入到21世纪,情况就大不同了,红白喜事铺张浪费之风盛行,为的是讲排场,摆阔气,多的几十万(极个别),少的也不下5万,一般8一10万。操办这样的事,并不是很有钱,而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为的是“争口气",不被旁人看不起。办丧事中,吹鼓队是必不可少的,最少的也得请3、4队人马。我发现这倒是必要的。我参加过不少送葬,现在送葬的人越来越少,出殡饭几十桌,而送葬的队伍中除了至亲,乡邻很少了,这也说明人情淡薄了,如果没有吹鼓队伍,还真冷清了。
这主要是攀比之风,发钱事小,面子事大。卲阳地区犹其是邵东,把丧事办成了喜事,白喜也是喜吗!2018年之前,县城丧事基本上要办五七天,每夜唱戏或祁剧,或花鼓,条件好的请两个剧团面对面搭台唱擂台,歌舞团,演艺班轮流转,法事一班和尚十几个,不过都是些***和尚,能吹会弹,能拉会唱,穿上佛衣就成了和尚。丧事一般几十百多桌,大街上你只要去就可以入座,兹生了不少好吃懒做之人,演艺班,乐器队,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城镇发费一二十万是常事,邵东有钱的花四五十万的也大有人在,烟,酒,果,肉,糕点,红包琳琅满目,农村的一般在七万左右,龙队三四条,乐队两三个,鸣锣开道。不是身穿素皓,还以为古时出巡。归纳一下,有钱的搞显摆,一般的争面子,没钱的争口气,这就滋长了攀比之风,他家这样搞,我要盖过他,反正只有父母两个,不这样搞枉在世上一回,让人笑话。钱没发在正点上,浪费了不少资金,好在20l8进行了殡政,城镇禁止燃放烟花炮竹,规定丧事不能超出五万,并派出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现在社会净化了,刹住了这股歪风。
1:文化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轻生重死,视死如生的价值取向比较浓厚,人们认为厚葬亲人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孝道。
2:传统农业社会人活的低贱,所以在作别人世时以厚葬来弥补一生的亏欠,尽可能多的放置随葬品,尽可能多的建造坟墓,尽可能多的置办丧葬宴席
3:一些地方传统文化保持的比较浓厚,因此上短时期老百姓在价值观、习俗、乡间舆论方面都没法做出从轻从简办丧事的事来
4:一些不值得提倡的社会风气参杂进丧礼,比如讲排场、攀比等,都是活着的人在搏脸面,靠教化、约章之类的也很难见到成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年人家***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年人家***活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cckm.com/post/27596.html